很多听友意识到听力损失正在困扰自己的生活时,第一反应通常是疑惑为什么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在自己身上,接着就是犹豫要不要选配助听器进行干预。
很多人觉得听不清了大点声就能解决问题,又或者碍于面子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听力不好等原因,对助听器有一定的抗拒心理。

但其实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一直提倡面对听力问题一定要遵循“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原则。因为早选配和晚选配之间的差距真的大到让你无法想象。
1、可选择的助听器类型受限
大部分听力损失一旦发生通常是无法治愈的,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听力损失的程度也会逐渐加深。
听力损失越重,在选配助听器时需要的功率也就越大。如果听力损失程度很重,届时想要选配隐蔽性美观性都更好的耳内式或超隐形助听器就不是件容易事了!
2、影响佩戴后助听效果
随着听力损失发生,我们的大脑会逐渐缺少部分声音的刺激。久而久之听觉中枢的作用就会被慢慢剥夺,降低言语理解能力。
导致佩戴助听器后大脑需要更多时间重新适应“丢失的”声音,不仅影响助听效果,还会打击佩戴者的康复信心,增加康复的难度。
3、增加罹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多项研究发现:未经治疗的听力损失与老年痴呆症风险增加存在联系。并且,听力损失越严重,就越有可能患上痴呆,佩戴助听器可将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降低18%,患焦虑症或抑郁症的风险降低11%,与跌倒相关的风险降低13%。
同时听力下降最直观的就是对社交生活的影响,因为听不见、听不清让我们感觉好像与外界被一道看不见的屏障阻隔。生活中充满孤独感与不自信。
所以面对听力问题一定要循序开篇提到的“三早”原则。早选配早享受,不让听力问题阻碍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康之声听力28年专注听觉健康,医者匠心为您与家人的健康聆听保驾护航。